第958章 监军太监

木子蓝色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69书吧 www.69shu.info,最快更新贞观俗人最新章节!

    广州牙城,经略府前,六面中军大纛高高树立,迎风猎猎飘扬。

    “古者天子六军,诸侯三军。今天子十二,诸侯六军,故纛以六主之。卫公更是极受天子信任,特赐双旌双节,掌总军旅,旌以专赏,节以专杀,并特旨承制拜封·····”

    六纛之前,一众官员前来迎接,说话的却是一位没胡子的白面胖子,白白胖胖说话柔声柔气。

    可来迎接的一众官员中不仅有广州都督府的长史、司马等,也还有岭南三广的观察使、常平使等,带头迎接说话的却是这位,可知道这个人并不简单。

    “高太监在岭南还习惯吗?”

    秦琅微笑着上前,对这个宦官道。

    “可不敢当太监之称,我只是个内常侍而已,承蒙圣人信任,让咱来岭南做这差事,以后可还得仰仗卫公的照顾,卫公若不嫌弃我是一阉人,叫我一声高内侍便可,或者直接称呼我为高监军也行。”

    太监是对朝廷各监长官的一个敬称,因主管宦官的内侍省在隋时曾改名长秋监,故称称呼有职事的宦官为太监,其实就是个尊称,这就跟后世人称呼副职往往不带副字一样。

    太监真正做为宦官的代名词,其实得是在明清之时了,唐朝太监可不是宦官之意,许多士人文官担任的监长官,也往往会被称为大监、太监,如秘书监魏征,以前也会被人称为魏监、或魏太监。

    一名内侍省的宦官,被派到岭南来任监军使,这倒也并不算太稀奇。在唐开国之初时,高祖李渊就经常派官员到各军中担任监军一职,监军的权力还极大。

    这时的监军不过都是临时差遣性质,不是正式的官职,所用之人也没有明确规定,有时是派文臣,有时派御史,也有时派武将,甚至有派天子家奴宦官的,这些监军都是代表着皇帝的意志,主要负的还是传递消息的差事,也负有监督军情、军官,甚至是帮忙处置一些战后事宜,如为皇帝收集一些珍宝财货,搜集美人,或者是对某些特殊的战俘处置等等。

    到李世民当了皇帝后,也仍是有派监军的习惯,不过这个时候,李世民主要是从御史台抽调御史担任监军,监察御史、殿中御史等都可任监军。

    监军渐已经比较规范,这些监军主要就是起到以小制大的一个作用,用御史监军来监督统兵将领们行为规范的,当然也还有个重要任务,就是查验战功的。

    御史监军品级较低,都是以本品任事,所以多数御史监军都只有七八品,相比起那些统兵的三四品大将,位卑官低,可他们并不隶属于统兵将领,所以仍然能较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。

    尤其是李世民的御史监军,一般都是设在那些行营里,也就是打仗出征的时候,派个御史随军监督,战后即撤。

    所以监军与将军之间,能够起到较好的各自作用。

    而岭南这几年局势特殊。

    秦琅在岭南一面大刀阔斧的改革,一面又对南蛮铁血镇压,朝廷也一点点的夺取了岭南的真正控制权,又是改土归流,又是编设府兵,设置镇戍等等。

    这使的岭南地区,必须得有一个全局的统筹,而不能是三广甚至是黔中云南等地各自为政,尤其是军政财都要统筹一起安排,才能更好的适应岭南地区的局面,保持安稳。

    正是在这个基础上,李世民也是破格重用秦琅,不仅同意了秦琅制订的一系列岭南新政,也把原来由亲王遥领的广州、镇南大都督之职给免了,改由秦琅亲自兼任。

    并为了更好的统合整个岭南地区,还在上面设了一个岭南镇守经略节度大使,节度岭南九府十二军。

    这是个使职,但却超过了原来广州大都督、安南大都护府的管辖范围限制,把整个岭南地区都统合起来。

    这已经是朝廷做好了要长期对岭南蛮夷用兵的打算,要持续的绥靖,直到将岭南彻底的掌控在手,所以这次李世民还特旨给岭南的十二军增加了兵额。

    从原来的每军三千,增加到每军五千兵额,相应的岭南的府兵折冲府也相应增加,并对岭南实行岭南府兵编入岭南十二军,就近镇守的原则,虽也会轮调,但以岭南兵镇岭南,减少从中原地区抽调府兵南下轮值镇戍,以加强岭南十二军的战斗力。

    岭南军整编六万,另配有城傍、侧近番兵十二万,这个数量已经非常宠大,甚至遭到过朝中许多大臣的反对,认为岭南根本无需这么多兵。

    而且这么多兵,军费开支太大。

    在秦琅承诺岭南自己能完全解决岭南军的军费开支后,这才在李世民的坚持下通过了这个置军方案。

    秦琅说能自己解决军费,倒也不全是吹牛,事实上岭南这几年借着工商之贸,还有盐铁之利,确实财政收入大增。

    两税新法之下,地方财税并不需要完全上缴中央,不用事事依靠中央朝廷拔款,只需上缴三分之一给国库,剩下三分之二,一半归都府,一半留州县。所以岭南地方手里确实挺有钱的。

    再加上岭南虽说中原称为蛮荒,但其实条件还不错,不说其它,仅一年两熟这一条,就足够自给了。

    岭南三广地大物博,但一直以来,人口其实不多,所以有大量的土地可供开垦。

    秦琅养军的另一大关键法宝就是屯田。

    所有的镇戍部队,也都划地垦荒屯田,除了打仗、训练,闲时便开荒种地、养殖,所得不仅能够自足,甚至还可储备为战备军粮,甚至每年还能拿出部份分给士兵做福利,或是拿出部份陈粮售卖掉。

    任何时代,军屯其实都是边地供军最有效的手段,因为边疆不缺地,这是中原比不了的优势。

    自己屯田,还能解决掉从内地长途运输军粮的巨大运费开支等。

    更别说秦琅可不仅让他的六万岭南军屯田,他甚至还把那十二万人之众的城傍、侧近蛮兵,也全都让屯田。

    这些城傍、侧近,其实都是自俚僚蛮寨里抽调的壮丁,他们十八岁之后,就要服义务兵役,一般是当三年。

    抽调出来的蛮丁分派到各军下面,边训练边屯垦,打仗的时候,他们主要负责后勤辎重的运输,抓送俘虏等辅助任务,平时则协助守城、巡逻等等。

    屯田所得,既是这些蛮兵自己的军粮,剩余部份也是他们的津贴福利。

    而六万府兵所在的折冲府,每个府兵除了足授的军田外,各折冲府也会划分到一些土地,然后平时抽调府兵、雇佣百姓、蛮丁们耕种,所得除做日常军府的训练口粮等,剩余扣除雇佣等开销费用后,做为战备储备粮。

    各州的团结营,各县的保安团,甚至是各乡的联防大队等,秦琅都搞屯田政策,都划出大片荒地出来,让他们垦荒屯田。

    反正这么多青壮,也不可能都是训练,屯田也是一种训练嘛。

    让军队种田,有人说可能会影响战斗力,可秦琅却认为,岭南其实也没那么多仗打,更多的是要保持强大的军力,以足够震慑那些蛮夷。

    所以兵得多,但也不能光是训练,既然战斗任务少,那就多屯田。

    只是秦琅只让军队屯田,却不许他们经商贸、开矿跑商等,种田是种田,经商是经商,虽然在中唐以后,军队经商层出不穷,甚至许多藩镇都靠着经商回易来维持着开销。

    甚至许多藩镇招许多商人,发给他们本钱,让他们代军队经商,甚至直接派兵押运物资等等。

    秦琅没开这个口子,虽然现在岭南工商兴盛,要开矿山建盐厂建工坊等也容易,可这与屯田还是有本质区别的。

    粮食军队自己屯垦解决,但钱的问题,由岭南官府提供。

    岭南军队规模大增,朝廷不少人认为秦琅一人镇守岭南,大权独揽,这很不好,于是提议要派监军。

    李世民倒也从谏如流,先是在岭南设立了监军使,由御史台派出一位五品御史台次官,治书侍御史来岭南担任监军使,其下还有巡察御史、侍御史等人担任记室、录事、主簿等职。

    派出了御史团队到岭南监军外,李世民紧接着又派了位自己的家奴,一位正五品下的内常侍为观军容使,另派了不少低级宦官和中低级禁军军官一起南下。

    于是现在广州城里,新设了一个监军使院,又有一个观军容使院,大家俗称其为监军院、监院,或观军院、观院。

    这两个院的设立,与往常最大不同的是,以往朝廷派监军,都只派御史监军,而且因为都是战时行营监军,所以一般就是一名御史充监军,顶多自己带一二随从幕僚,是没有相关机构的。

    而如今岭南情况较为特殊,并不是战时行营状态,而明显是要维持一个长期的局面。

    故此如今经略府在广州开府设牙,监军当然也得常驻,常驻就得有自己的机构和人员,故此监军使院和观军容使院一起设立了,而且还是各一套班子。

    两个五品官担任院长,双监军,大唐独一份。

    秦琅也不知道李世民这是啥意思,监军还用的着派两个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