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5【改良计时制度】

王梓钧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69书吧 www.69shu.info,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!

    “陛下,此物乃计时所用,王总督将其命名为‘表’。”卡米洛解释说。

    朱厚照拿着那只大怀表,迷糊道:“如何计时?”

    卡米洛指着表盘符号说:“这些是拉丁数字,现在指向十一,没有达到十二,换算成大明时辰就是午初。”

    从北宋开始,中国便有十二时辰、二十四小时之分。

    比如午时,即上午11点到下午1点,算作一个时辰(也称大时)。上午11点叫午初,到12点算一个小时。12点叫午正(也称正午、中午),到下午1点又算一个小时。

    二十四小时计法,跟后世一模一样。

    朱厚照仔细观察刻度,思索道:“怎为六十刻?”

    王渊笑道:“此物若在大明使用,要么改表盘刻度,要么改大明漏刻。臣建议,修改大明漏刻,沿用这泰西刻度。”

    “为何不是改泰西刻度?”朱厚照有些不高兴。

    王渊解释道:“因为大明漏刻,跟十二时辰、二十四小时本身就不兼容。大明之漏刻,一天为一百刻,无法整除十二时辰,也无法整除二十四小时。若是修改,可改为九十六刻,正好将一个小时四等分。”

    朱厚照是个聪明人,瞬间领会修改漏刻的方便之处,同时也不被陈旧观念所束缚。他笑着说:“那就改为九十六刻!”

    历史上,中国漏刻改制,开始于明末时期。

    也是因为西方钟表传入,大明发现自己的刻度不好用,于是便进行兼容性修改。

    所以说中国信奉实用主义呢,从西周就开始使用的百刻制,沿袭两千年的传统计时法,遇到问题说改便改了——只要不触及集体利益,管它什么见鬼的祖制!

    不过由于中国太大,明末朝廷又行政效率低下,漏刻改制很难进行全国性推广。而且天文官意见没统一,中途变来变去,前后改过96刻、108刻和120刻三种制式。直至清朝初年,才正式确定为96刻,一刻为15分钟,这是最方便的计法。

    朱厚照把玩着怀表,问道:“若计时误差,如何调整?”

    卡米洛说:“请陛下打开表盘。”

    这只怀表非常原始,发条旋钮在背面,且只能上条而无法调整时针。需要打开水晶表盘,用手指去拨弄时针,如此方能修改计时错误。

    朱厚照研究一阵,摇头说:“太粗糙了,不如漏刻计时精细。”

    王渊笑道:“陛下,何不命人改进,再加一根或两根指针。如此,不但能计时,还能记刻,甚至更加详细!”

    “此言有理,”朱厚照说道,“若能改进此物,便不用守着圭表,也不用守着漏壶,随时随地都能计时看点。”

    “点”也是中国古代计时单位,一“点”为24分钟,专用于夜间计时。比如“三更两点”,便是晚上11点48分,容易让现代人摸不着头脑。

    如此复杂的原因,是因为日晷只能计算白天,到了晚上就得换漏壶计时。两套计时制度,加上十二时辰就是三套,互不兼容能把穿越者搞得心态炸裂。

    而一个小小的钟表,就能统一这三套计时方法!

    除了极为个别的卫道士,朝中文武百官都不会反对改革。反正又不触及他们的利益,皇帝硬要修改计时系统,脑子抽了才会横加阻拦——嗯,礼部应该会跳出来,但王渊可是礼部左侍郎。

    王渊建议道:“陛下,此物应立刻送到京城,着令钦天监和工部一起改进。时针之下,可设分针,再设秒针。一天依旧是12时辰、24小时,1小时为60分,一分为60秒。一天改为96刻,一刻为15分钟。”

    朱厚照问道:“‘分’好理解,计算银子亦是用‘分’,十分为一钱。但这‘秒’怎么来的?”

    王渊回答说:“秒,禾芒也。春分而禾生,夏至晷景可度。禾有秒,秋分而秒定。禾之秒,本来就有细微之意,又与四季时间有关,自然可以拿来计时。陛下可知,秒本就用于计量,把一寸分为一万份,每一份就是一秒。计算粮食,十撮也也为一秒。”

    “这些说法,朕还真没听过,”朱厚照笑道,“就依二郎所言,立即让钦天监和工部改进此物。”

    工部能不能成功改进钟表,王渊心里实在没底儿。不过王渊有个学生,现在是工部主事,可以让他来负责这个任务。

    朱厚照又对卡米洛说:“你既是佛郎机人,那今后便随侍御驾,教朕学说那佛郎机话。”

    “遵旨!”卡米洛大喜。

    卡米洛不求什么荣华富贵,只求把中国皇帝变成天主教徒。一旦皇帝皈依,说不定天主教将变成大明国教,让东方亿万子民都沐浴在神的荣光之下。

    想得倒是挺美,他若真那样干,王渊第一个将其砍死。

    朱厚照为了做正德大帝,迫切想要了解西方世界,当场便跟卡米洛学习起来。

    卡米洛还算比较地道,没有用葡萄牙语糊弄,而是直接教授皇帝学习拉丁语。这玩意儿才是欧洲通用的,属于“高雅”语言文字,至于英语现在还属于蛮夷语言。

    皇帝学外语之时,张永悄悄找到王渊:“王侍郎,我这里有几十份奏章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奏章有几十份?”王渊问道。

    张永低声说:“皆与令师阳明公有关。”

    由于皇帝不在京城,又让许泰清查宁王余党,宁王谋反案现在都还没了结。甚至宁王本人,都被关押在南京大牢,中央三法司还苦等着审案呢。

    各路平乱功臣,也早已发出请功文书,但因为没有皇帝许可,那些封赏也无法定下——皇贵妃代太子监国,按制不准处理这种大事,必须皇帝亲自拍板才行。

    于是,王阳明还留在江西,以弹压宁王余党、防止土匪反复为名,重新划定江西各州县地界。在划地界的同时,顺手就把土地给清丈了,已经查出无数归属权有问题的田亩。

    现在谁都反应过来,王阳明就是想在江西清田!

    地方阻力巨大,中央阻力同样可怕。江西巡按御史,见天发奏章弹劾,朝中百官也疯狂弹劾,说王阳明恃功而骄,已经把江西搞得民不聊生。

    于是,朝中大臣分为三派。

    一派在江西没土地,也不想得罪王渊,因此事不关己、高高挂起。

    一派在江西有土地,要想拿回自己的田产,再不济也得把王阳明下狱论罪。

    一派纯属不想惹麻烦,以杨廷和、梁储为首。他们上疏皇帝,建议尽早给王阳明论功,无非想把王阳明调离江西。

    这些奏章去年底陆续发来,现在全都到了张永手里。

    张永扣下不发,连皇帝都不知道,反而先拿来给王渊过目。

    王渊在了解奏章内容之后,一副正派官僚模样:“张督公,此乃御前奏疏,我没有资格查看,请悉数交予陛下裁决。”

    “明白。”张永笑道。

    两人之前合作干翻许泰、魏彬,关系已经非常融洽。张永以前结交杨廷和,现在又想结交王渊,反正两边他都结交,无论谁执掌朝堂,他张永都能屹立不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