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七十五章 来投

半城流烟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69书吧 www.69shu.info,最快更新赵公子最新章节!

    许仲骤然听闻郑国之言,不由目瞪口呆。

    他有些想不明白,方才还斥责赵嘉重视商贾的老师,态度为何突然间变化如此巨大。

    “老师,您这是?”

    郑国转头看着自己弟子,知晓了对方心中疑惑,当即将手中榜文递了过去。

    许仲急忙接过榜文,低头诵读。

    “今岁蝗虫暴起,乃是孳生。不早除遏,任虫成长,闲食田苗,不恤人灾,百姓何以为生?”

    “夫如信其拘忌,不有指挥,则上党田苗,扫地俱尽。”

    “此虫不尽除,今年还更生子,遗祸无穷矣。”

    “平岐君令:各地县吏如有推脱灭蝗者,当委官员责实。若有勤劳用命,保护田苗灭蝗者,须有奖励以明得失。”

    “念百姓收成寡弱,奉令积极灭蝗者可免除赋税,亦可以斗蝗换三斗米钱。”

    “鉴于今岁大旱,诚邀天下善治沟渠者入赵为官,必委重任,以缓百姓疾苦,福泽天下。”

    许仲看完这篇榜文,良久无语。

    不同于韩王以及韩国官府的态度,赵嘉在告示中率先指出,若不除蝗虫引起饥荒,这就是人灾而非天谴。

    这种观念,与郑国的观念不谋而合。

    不仅如此,赵嘉甚至严令各地官吏灭蝗,并且施以奖惩制度,显然决心甚大。

    这点,也表明了赵嘉灭蝗的决心。

    其次,赵嘉利用免税以及三斗米钱换蝗虫之举,必然引起逐利者蜂拥灭蝗,蝗灾要不了多久或许就会得到遏制。

    赵嘉此举,不仅有效助长了百姓们的灭蝗积极性,还是在通过灭蝗这件事,变相补贴经由干旱、蝗灾以后,收成大减的农民。

    最为重要的是,赵嘉目光深远,想要开挖沟渠、引水灌溉,准备从根源上解决干旱、蝗灾,这才是郑国最为欣赏之事。

    以上告示虽然简短,却展露出了一个务实、爱民、睿智、宽厚、大器以及求贤若渴的明君形象。

    哪怕对方重视商贾,可这种务实的态度,却也让郑国看到了农家崛起的希望。

    许仲细细品读完这份榜文,不由击掌赞道:“平岐君此举大善,吾当随老师前往投效!”

    那几个儒家士子闻言,正要斥责郑国、许仲二人,却见两人交还了榜文,而后风风火火离去。

    千亩县衙。

    赵嘉巡视着密密麻麻收上来的蝗虫,疲惫的脸上浮现出了些许笑容。

    灭蝗诏令颁布之始,效果并不算好,无论各级官吏还是百姓,大多不敢灭蝗。

    赵嘉不好强求百姓,却不能对官吏的不作为熟视无睹,当即进行了一次大彻查,不少官吏被革职,严重者甚至哐当入狱。

    赵嘉的铁血雷霆手段,吓坏了上党各县官吏。

    他们虽然对蝗灾敬而远之,可相比起自己的职位与身家性命,他们还是选择灭蝗。

    至于百姓,才开始的确犹犹豫豫。

    然,重赏之下必有勇夫。

    赵嘉优厚的灭蝗福利,让不少敢于率先吃螃蟹的百姓赚得盆满钵满,这就引起了其余百姓的眼红。

    再加上新换的官吏们开始发力,上党风风火火的灭蝗行动开始大爆发。

    时至今日,蝗虫尸体已经堆积满了几个屋子。

    “这些蝗虫都乃美味佳肴,只是如今天气不适宜保存蝗虫尸体,仅仅依靠天香楼,根本用不了如此多蝗虫。”

    “若任由蝗虫尸体腐烂,倒也未免太过浪费。”

    “传我诏令,征召大厨烹饪蝗虫,将其下发给军中士卒以及各级县吏,对于那些灭蝗成果斐然之百姓,亦可酌情发放。”

    “若仍有盈余,可以小米掺蝗虫熬粥,分发给县城附近的各家各户,如此也能让他们节省些许粮食。”

    千亩县令领命而去,赵嘉这才长长舒了口气,不过很快又皱起了眉头。

    “如今灭蝗行动,已经从千亩扩散到整个上党占领区,百姓虽逐渐热情高涨,奈何蝗虫灭之不尽,为之奈何?”

    赵嘉有些苦恼。

    百姓在捕捉蝗虫的时候,蝗虫也同时在繁衍生息,而且蝗虫繁衍的速度非常之快。

    再加上百姓们捕捉蝗虫的效率较低,故虽然缓解了蝗灾,却并未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。

    现在不仅仅是上党,蝗灾还有向全国蔓延的趋势,甚至就连西边的秦国都遭受牵连。

    赵嘉所不知道的是,这场规模浩大的蝗灾历史上确有其事,根据《史记卷六·秦始皇本纪第六》记载:十月庚寅,蝗虫从东方来,蔽天,天下疫,百姓纳粟千石,拜爵一级。

    蝗灾遮天蔽日,可见其究竟有么多严重。

    再加上后面记载的瘟疫,也可以推算出干旱、蝗灾、饥荒让秦国饿死了多少百姓。

    面对如此天灾,哪怕强大如秦国也没有应对之策,以致尸骨遍地。

    秦始皇为了缓解饥荒,甚至开启了华夏历史上的卖官之先河,可见蝗灾之可怕。

    “君上,门外有两人求见,说能助赵国消除蝗灾。”

    正发愁如何根除蝗灾的赵嘉,闻言不由双目圆瞪,急忙喝道:“速速将人请进来!”

    此时的赵嘉,面对令人头疼的蝗灾,甚至不询问来者何人,就急匆匆召见。

    没过多久,两位衣装朴素之人,就被边城带了进来。

    “郑国(许仲),拜见平岐君!”

    这两位前来拜访赵嘉之人,正是辞官而来的郑国与许仲。

    “郑国?”

    赵嘉骤然听到这个名字,当即感觉很熟悉,只是略微思量,当即猛然惊醒,历史上就有一位叫做郑国的牛人,帮助秦国修建了郑国渠,把关中经营为天下粮仓,这才为秦国东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    “敢问先生从何而来?”

    不过按照赵嘉模糊的记忆,郑国应该早就被韩王献给秦国才对。

    他有些怀疑,眼前这位衣着朴素之人,究竟是不是历史上那位赫赫有名的郑国。

    “回平岐君,在下自韩国新政而来,听闻君上欲治理蝗灾,这才辞官前来。”

    赵嘉闻言大喜,已经肯定眼前这人就是那位郑国。

    不过他仍旧疑惑道:“据我所知,韩国也爆发了干旱以及蝗灾,先生既有灭蝗之策,为何不献与韩王,反而辞官献给本君?”

    郑国苦笑不语,许仲却是不忿道:“韩国上至大王,下至乡绅百姓,认为蝗灾乃是天怒,蝗虫乃是神虫,对于蝗虫皆是既祭且拜,坐视蝗虫食苗不敢捕,简直愚昧之际。”

    “老师所献灭蝗之策,韩王非但没有采纳,反而严厉斥责老师!”

    赵嘉这才恍然大悟。

    他上前紧紧握住郑国双手,道:“先生若有灭蝗之策,嘉必然倾力相助,且代表赵国百姓,谢过先生!”